金华市村多、规模小、底子薄,目前仍有集体经济薄弱村1588个,占全省薄弱村总数的22%。为有效破解农村集体经济“一把米”难题,根据省委有关工作部署,金华市出台千个部门千家企业扶持集体经济薄弱村相关意见。市委组织部(两新工委)积极动员非公企业(占千企总数的92%)参与帮扶,推动两新组织将产业优势、项目优势、资金优势、人才优势转化为结对村的发展优势,在强化“造血”功能、消除薄弱现状一线强作为、显实效。今年2-4月,全市两新组织已落实结对项目242个、到位资金1850万元,集体经济在建物业6000m2,完成本年度计划转化数的32%。
当好“红娘”,牵线搭桥、整合资源。坚持早谋划、早部署,全力加快村企结对、助力转化的步伐。全面排摸。全市深入了解排摸村企现状,广泛征求意见,选择1000家党建基础好、社会责任感强、发展效益优的企业与集体经济薄弱村结对,帮助集体经济薄弱村脱困,其中,非公企业921家。全市57家省、市双重管理两新党组织100%参与结对帮扶集体经济薄弱村,帮助把脉问诊、实施整转。精准对接。市县联动组织召开村企专题对接会,综合地理位置、产业契合、双方意愿等因素,组织企业与薄弱村一一结对。制造工贸类企业重点与项目开发类薄弱村结对,生物医药类企业重点与药材种植村结对,商务贸易类企业重点与来料加工村结对,食品经营类企业重点与农产品村结对,等等。协议帮扶。市、县组织部门(两新工委)指导村企双方签订帮扶合作协议,重点落实建强班子、启动资金支持、落实帮扶项目等职责,明确薄弱村转化项目的时间表、路线图和责任人,相关信息在村公示。
做好“师爷”,有的放矢、精准施策。实行“帮扶六策”,从产业、信息、资金、项目、人才培育入手,找准薄弱村转化路子。产业强村。通过企业流转土地,建立种植基地,帮助村集体创收致富。康恩贝集团与兰溪市盖竹里村结对建设“银杏基地”,流转土地8000亩,实现村集体经济年收入30多万元。物业扶村。发挥城郊村区位优势,用足用好留用地政策,由企业出资、村集体出场地和管理人员,合作兴办电商园、仓储、市场等,吸引外来投资,开展物业租赁经营,发展现代服务业。旅游富村。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投资修缮古建筑、古迹,建设小景点、专业基地等,扶持村集体发展休闲旅游业和生态观光农业,打造旅游品牌,帮助拉动人气、增收致富。万里扬集团党委结对婺城区银坑村,出资建造红色教育基地,帮助打造红色旅游经济,每年为村带来直接旅游收入超6万元。农贸活村。根据企业需求与当地产业特色,企业与村集体签订定向采购合同,由村集体组织当地村民种植、生产相应的原料和产品,并由企业以适当的价格予以收购。金东区江东蔬果产业党委,帮助周芦村、雅金村、前贾村等4个被征地村组建江芦蔬菜专业合作社,建设江东金刚屯畈蔬菜基地,并联系贩销大户定点供货,各村集体每年增收20多万元。项目带村。利用两新组织自身成熟的项目管理、工程建设、品牌推广及创意设计等方面的经验,指导帮助村集体做好项目规划审批、经营管理、广告推广和启动资金筹集等各方工作,帮助宣传推介农产品、旅游等特色产业项目,提高知名度,实现农村自身“造血”,提升村集体经济收入。人才兴村。利用两新组织人脉资源,结合当地产业特色和资源优势,有针对性地帮助村集体引进现代农业、水利光伏、古村落保护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指导提升集体经济。浙江寿仙谷医药公司帮助结对村武义章湾村联系水利工程专家,帮助章湾村电站进行设备维修和扩容,预计能为章湾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增加10万元。
建好“班子”,强化保障、挖潜促效。着眼激发薄弱村内生动力,深挖薄弱村自身潜能,提升村级班子经营能力,推动集体经济持续提升。力促村级班子更强。通过村企组织共建、事务共商、难题共解、挂职互派、考察互访等形式,加强村级班子建设,开阔班子成员视野,提升班子致富能力,为薄弱村打造一个懂经营、善管理、能带富的村班子。不少薄弱村党支部书记表示,“结对企业帮助理清了思路、联系了资金,村干部干事的信心足了,腰杆也直了。”力促薄弱转化更快。市级层面,实行每季一汇报、半年一督查、半年一通报。县乡层面,对结对帮扶行动计划实施量化评分,每月张榜评比,以擂台赛促比学赶超。力促长效机制更优。将结对帮扶和薄弱村整转情况作为县乡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的重要内容,纳入基层党建报表抓深抓实。以都市区建设为引领,突出“共建金华”理念,建立跨县域合作帮扶机制,指导东阳市、义乌市、永康市在完成本地经济薄弱村转化任务基础上,探索建立县域合作的物业园、产业园,同步帮扶浦江县、武义县、磐安县薄弱村转化。